红移计算器

使用多普勒效应和哈勃定律计算红移值、径向速度和宇宙距离。

确定天体的红移(z),计算其径向速度,并使用宇宙学原理和宇宙膨胀估算距离。

示例

点击任何示例将其加载到计算器中。

邻近星系(M31)

星系

仙女座星系因接近运动而显示蓝移。

观测波长: 656.25 nm

静止波长: 656.28 nm

距离: 0.78 Mpc

哈勃常数: 70 km/s/Mpc

遥远类星体

类星体

高红移类星体显示显著的宇宙学红移。

观测波长: 1312.56 nm

静止波长: 656.28 nm

距离: 3000 Mpc

哈勃常数: 70 km/s/Mpc

Ia型超新星

超新星

用于距离测量的标准烛光超新星。

观测波长: 1312.56 nm

静止波长: 656.28 nm

距离: 100 Mpc

哈勃常数: 70 km/s/Mpc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

来自早期宇宙的极端红移。

观测波长: 1100000 nm

静止波长: 656.28 nm

距离: 14000 Mpc

哈勃常数: 70 km/s/Mpc

其他标题
理解红移计算器:综合指南
探索宇宙学红移、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天文学家如何测量宇宙膨胀。本指南涵盖从基本波长测量到复杂宇宙学计算的所有内容。

什么是红移?

  • 多普勒效应
  • 宇宙学红移
  • 引力红移
红移是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来自遥远天体的光与静止光源发出的相同光相比,向更长(更红)波长偏移的现象。这种偏移提供了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本身膨胀的关键信息。
多普勒效应:基于运动的红移
当光源相对于观测者移动时,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当物体远离我们时,其光波被拉伸,导致红移(z > 0)。当物体向我们移动时,其光波被压缩,导致蓝移(z < 0)。这种效应在邻近星系和恒星中最为明显,其中运动主要是由于引力相互作用而不是宇宙膨胀。
宇宙学红移:空间的膨胀
宇宙学红移是由空间本身的膨胀引起的。当光在膨胀的宇宙中传播时,光传播的空间被拉伸,导致光的波长增加。这种效应对于非常遥远的天体变得占主导地位,是大爆炸理论和膨胀宇宙的主要证据。
引力红移:爱因斯坦的预测
当光从强引力场中逃逸时,会发生引力红移。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在爬出引力阱时会失去能量,导致其波长增加。这种效应在黑洞和中子星附近最为显著,但也可以在太阳系中测量到。

天文学中的红移类型:

  • 多普勒红移:由光源和观测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
  • 宇宙学红移:由时空膨胀引起
  • 引力红移:由强引力场引起
  • 横向红移:由垂直于视线方向的相对论运动引起

使用计算器的分步指南

  • 测量波长
  • 输入数据
  • 解释结果
使用红移计算器需要准确的波长测量和对所涉及物理原理的理解。按照以下步骤获得可靠的结果。
1. 获得准确的波长测量
测量红移最常用的方法是光谱学。天文学家使用光谱仪将光分散成其组成波长,并识别特定的谱线。最常用的谱线包括氢巴尔默线(Hα在656.28 nm,Hβ在486.13 nm)、钙线和各种金属线。红移计算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这些波长测量的精度。
2. 理解红移公式
基本红移公式是z = (λobserved - λrest) / λrest,其中λobserved是测量的波长,λ_rest是同一谱线的静止波长。对于小红移(z < 0.1),径向速度可以近似为v ≈ c × z,其中c是光速。对于较大的红移,相对论修正变得重要。
3. 输入数据并避免常见错误
确保对观测波长和静止波长使用相同的单位。常用单位包括纳米(nm)、埃(Å)和微米(μm)。仔细检查您是否在比较两次测量中的同一谱线。常见的错误是比较不同的谱线或使用错误的静止波长。
4. 解释结果
红移值z告诉您自光发射以来宇宙膨胀了多少。红移z = 1意味着宇宙自那时以来膨胀了2倍。径向速度给出了由于宇宙膨胀而产生的退行速度,而计算距离提供了基于哈勃定律的估计。

红移尺度参考:

  • z = 0.1:宇宙膨胀了10%,距离约400 Mpc
  • z = 1:宇宙膨胀了100%,距离约7 Gpc
  • z = 3:宇宙膨胀了300%,距离约11 Gpc
  • z = 1100:宇宙微波背景,距离约13.8 Gpc

天文学中的实际应用

  • 距离测量
  • 宇宙学研究
  • 星系演化
红移测量是现代天文学和宇宙学几乎所有方面的基础,从绘制局部宇宙图到了解宇宙历史的最早时刻。
测量宇宙距离
红移是测量星系和类星体距离的主要方法。哈勃定律v = H₀ × d将退行速度(从红移推导)与距离联系起来。虽然这种关系由于特殊运动和哈勃常数值的不确定性而存在不确定性,但它为绘制宇宙大尺度结构提供了基础。
研究星系演化
通过观测不同红移的星系,天文学家可以研究星系在宇宙时间中的演化。更高的红移对应于宇宙历史中更早的时期。这使研究人员能够看到星系属性如大小、颜色、恒星形成率和形态如何在数十亿年中发生变化。
探测早期宇宙
我们能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红移为z > 10,对应于宇宙年龄不到5亿年的时期。这些观测为星系形成、再电离以及第一代恒星和黑洞性质的模型提供了关键约束。

常见误解和局限性

  • 红移与距离
  • 哈勃定律局限性
  • 测量不确定性
虽然红移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了解其局限性并避免关于它告诉我们什么的常见误解很重要。
误解:红移等于距离
红移不是距离的直接测量,而是发射和观测之间空间膨胀的测量。红移与距离的关系取决于宇宙学模型和哈勃常数、物质密度和暗能量密度等参数的值。在高红移下,这种关系变得高度非线性。
局限性:特殊运动
星系不仅仅随宇宙膨胀而移动;它们还由于与附近物质的引力相互作用而具有特殊运动。这些特殊速度可以是数百或数千km/s,与邻近星系的退行速度相当。这使得基于红移的距离估计对于约100 Mpc内的天体不确定。
不确定性:哈勃常数值
哈勃常数的值仍然不确定,不同的测量方法给出的值在67到74 km/s/Mpc之间。这种不确定性传播到所有基于红移的距离计算中。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张力是宇宙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当前最佳估计:

  • 哈勃常数:70.4 ± 1.4 km/s/Mpc (Planck 2018)
  • 物质密度:Ωm = 0.315 ± 0.007
  • 暗能量密度:ΩΛ = 0.685 ± 0.007
  • 宇宙年龄:13.787 ± 0.020十亿年

数学推导和高级概念

  • 相对论红移
  • 宇宙学模型
  • 距离测量
红移的完整数学处理涉及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但基本原理解可以用更简单的物理学来理解。
相对论多普勒效应
对于以相对论速度移动的天体,简单公式v = c × z失效。相对论多普勒公式是z = √[(1 + β)/(1 - β)] - 1,其中β = v/c。这种修正对于红移z > 0.1变得重要,对于理解来自活动星系核和伽马射线暴的喷流运动至关重要。
宇宙学距离测量
在宇宙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定义距离的方法:光度距离(天体看起来有多亮)、角直径距离(天体看起来有多大)和共动距离(今天测量的距离)。每种都与红移有不同的关系,选择取决于具体应用。
弗里德曼方程
红移与距离的关系由弗里德曼方程控制,这些方程描述了宇宙的尺度因子如何随时间演化。这些方程取决于宇宙的能量含量(物质、辐射、暗能量)及其状态方程。数值求解这些方程是天文学家计算精确距离-红移关系的方法。

高级红移应用:

  • 重子声学振荡:使用红移测量宇宙膨胀历史
  • 弱引力透镜:使用红移巡天测量暗物质分布
  • 21厘米宇宙学:使用中性氢红移探测早期宇宙
  • 引力波:测量合并黑洞和中子星的红移